修木:认定明清“闭关锁国”的人,你们才是“闭观锁国”
五分快三计划公式 首页 五分快三计划公式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
  • 首页
  • 五分快三计划公式介绍
  • 产品展示
  • 新闻动态
  • 修木:认定明清“闭关锁国”的人,你们才是“闭观锁国”
    发布日期:2025-10-12 20:12    点击次数:175

    重新认识明清对外贸易:从海獭皮到茶叶的全球贸易网络 文/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修木 [4]Atsushi, O., The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 and the Rise of Intra-Asian Commerce. Sept. 15, 2013 几个月前,《历史研究》刊登了一篇论文,对“闭关锁国”这一传统说法是否适用于明清时期的中国提出了质疑。本文将从另一个角度出发,结合国外的历史记录与研究,探讨十八世纪中国的对外贸易情况,看看当时的中国是否真的“闭关锁国”。 海獭皮与环球贸易的兴起 [6] Rawski, E.S., Naquin, S. A New Look at the Canton Trade, 1700-1845.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2018 78 pp.491-514 让我们从《海獭皮、波士顿商船与中国货品》这本书说起。作者James Gibson是加拿大约克大学的历史地理学者,书中讲述了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,波士顿商人如何通过远洋贸易积累财富。 美国马萨诸塞州一带(早期清教徒定居地)土地贫瘠,农业产出远不如南方,因此当地人更热衷于航海贸易,波士顿也因此成为重要港口。到了十八世纪末,他们发现了一门利润丰厚的生意——海獭皮贸易。 [9] Mauger, M., Charting the East India Company’s Tea Trade. Oct. 17, 2013. 在北美洲西北部的太平洋沿岸,如阿拉斯加、温哥华等地,生活着大量海獭,而海獭皮是当时最珍贵的皮草之一。由于当地人烟稀少,陆路运输困难,波士顿商人不得不驾船绕行大半个地球:先向南航行,穿越赤道,绕过南美洲最南端的合恩角,再北上至阿拉斯加一带收购海獭皮。 如此长途跋涉,自然要卖个好价钱。回程时,商船会借助赤道附近的东风横跨太平洋,最终抵达广州。在清代中国,海獭皮的需求极大,价格能翻十倍以上。赚到的钱还能用来购买中国的茶叶、瓷器和丝绸,这些商品在美洲同样抢手。于是,商船满载中国货物继续西行,穿越印度洋,绕过非洲好望角,最终返回波士顿,完成一条环球的“黄金航线”。 这条航线不仅为波士顿商船带来巨额利润,还为美国早期的工业化积累了资本。到了十九世纪,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,商船更大、导航更精准,贸易模式也发生了变化——从海獭皮逐渐转向鸦片贸易,美国商船也参与其中。 康熙“开海”与全球贸易的转折 海獭皮贸易在北美历史中常被提及,因为它不仅是商业传奇,也是太平洋沿岸开发的起点。然而,这让人不禁疑惑:如果明清真的“闭关锁国”,广州为何会成为全球贸易的重要枢纽? 要理解这一点,得从1683年康熙皇帝的一道诏令说起。当时,清朝平定三藩之乱并收复台湾,局势稳定后,康熙下令重新开放海禁。在中国历史叙述中,这一政策并不特别突出,但在西方人眼中,这却是欧亚贸易的一次革命性转变。 明清交替时期,欧洲商船难以与中国直接贸易。葡萄牙人虽占据澳门,但已无力经营大规模贸易;荷兰东印度公司曾被郑成功逐出台湾,只能退守雅加达,等待中国商船送货;英国东印度公司主要在印度活动,偶尔在厦门、台湾一带零星交易。 康熙开海后,欧洲商船终于能直接驶入广州,无需再依赖朝贡体系或等待使节往来。他们可以在特定季节来华贸易,甚至设立仓库。不过,康熙此举并非为了便利欧洲人,而是为了满足中国对海外商品的需求,尤其是东南亚的燕窝、鱼翅、海参等高档食材,以及锡、藤条、木材等物资。 到十八世纪中期,清政府甚至允许中国工匠赴东南亚造船,因为当地木材更便宜;同时,还从泰国、越南进口大米。此外,中国商人活跃于东南亚,种植胡椒、开采锡矿、伐木、捕捞海产,形成庞大的贸易网络。 俄国人的皮草贸易与全球联动 波士顿商人并非最早发现海獭皮价值的,俄国人才是。西伯利亚气候严寒,农业不发达,但盛产珍贵皮草,如貂皮、海獭皮,在欧洲、中东和中国市场极受欢迎。 俄国自蒙古帝国崩溃后不断向东扩张,主要目的就是获取皮草。到十七世纪中期,他们已抵达中国边境,并与清朝发生冲突。随后,他们继续向东探索,于十八世纪中期在阿拉斯加建立据点,甚至南下至旧金山。海獭皮比貂皮更昂贵,这一发现很快吸引了英国人、西班牙人和美国人加入竞争。 不过,俄国人仍是皮草贸易的主导者,他们通过陆路将皮草运至中俄边境的恰克图市场,换取中国的茶叶和丝绸。因此,无论是南方的东南亚、北方的俄国,还是东方的美国,都在与中国进行贸易。 欧洲人的特殊需求与贸易失衡 在历史叙述中,荷兰和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占据重要地位。尽管欧亚贸易量不及亚洲内部贸易,但欧洲对华贸易有两个特点: 1. 缺乏亚洲市场所需商品:欧洲人没有能畅销亚洲的产品,主要依赖美洲白银支付贸易逆差。 2. 茶叶需求的爆发:十七世纪时,茶叶在欧洲仅是贵族奢侈品,但康熙开海后,茶叶进口激增,逐渐成为全民饮品。由于茶叶仅产自中国,欧洲人不得不大量输出白银购买。 到了十九世纪初,英国因白银外流严重,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,最终引发鸦片战争。 广州的贸易体系 尽管贸易繁荣,清政府对外商仍有限制: - 商船需经官府批准才能进入广州,且只能在特定季节停留。 - 欧洲人不得随意进城,禁止携带女性,以防长期滞留。 - 禁止逛妓院、学中文,以防情报泄露。 - 贸易淡季时,欧洲人需前往澳门暂住,澳门虽由葡萄牙人管理,但仍受清政府监管。 此外,贸易由广州十三行垄断,外商只能通过公行进行交易。虽然公行信誉良好,但欧洲人对这种限制深感不满。 “闭关锁国”还是“闭观锁国”? 按现代标准,清代的贸易管理确实严格,但“闭关锁国”的说法容易让人误解,以为中国与世界经济脱节。实际上,当时的中国是全球贸易中心,广州的贸易量在世界范围内无可匹敌。 香港岭南大学毛升教授曾指出,美国学者多不认同“闭关锁国”的说法,而中国留学生常因语言障碍难以反驳。但历史数据清晰显示,英国东印度公司从中国进口的茶叶从1740年的200万磅激增至1830年的3000万磅,若真“闭关锁国”,这种增长如何可能? 明清的问题或许不在于“闭关”,而在于“闭观”——对外部世界缺乏兴趣,以天朝上国自居,忽视全球变化。这种心态,而非贸易政策,才是真正的局限。 (本文参考资料略,详见原文)

    发布于:天津市

    上一篇:以色列拟推进定居点扩建计划 多国发声谴责
    下一篇:没有了